<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写景小诗赏析-百科知识-满米百科
> 百科知识 > 列表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写景小诗赏析
时间:2024-12-23 10:54:37
答案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在北宋中叶诗坛上与梅尧臣齐名的苏舜钦有一首《淮中晚泊犊头》诗: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首写景小诗在宋人绝句中一向为人赞赏,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以写气图貌、属采附声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诗情荡漾、韵味深长的图画,既表现了自然美,还塑造了艺术美。

诗的前半首是写白天里作者行舟淮河上眺望到的两岸野色。这时,春雨欲来,灰蒙蒙的天空像一层轻纱笼罩在草色青青、一望无际的淮河平原上。从船上看出去,景色可以想见是这么清旷悦目、生意盎然。这是只有在那样的天气和视野下才会呈现的美景;而作者用“春阴垂野草青青”这样一个起句竟使它再现纸上,一下子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美的境界。如果把这句诗当一幅画来欣赏,它在颜色配合上,天空是淡灰色,地面是青绿色,美是够美了,可能嫌素淡了一些、单调了一些。下面再加一句“时有幽花一树明”,就为画面增添了光泽,显得画面更加秀丽、更加醒目,而春意也更加浓郁。吴芅在《优古堂诗话》中曾指出这句诗与郑毅夫诗“一树高花明远村”句相类似,“皆清绝可爱”。

这里,为了最完满地托出一个特定的境界,作者在遣词用字上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因为这前半首诗总的是要表现那样一个主要以灰、绿两色相配、给人以清幽之感的景色,而不是万紫千红的风光,所以在第二句里写到花树时,只说“幽花一树”,是既使它在色彩上起映托作用,又不使喧宾夺主,破坏了整幅画面的情调。同时,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一个显示情态的“幽”字来形容花枝,后面只用了一个表达感觉的“明”字来形容颜色,而没有明白点破是什么花、什么颜色。是红艳照人的杏花,还是洁白耀目的梨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这样,诗句就有空灵酝藉之美,境界就有耐人寻味之妙。如果读者细心一点,还可以发现,在这两句诗里把画面点活了的是“时有”两字。这两个字暗示出水上的船在动、岸上的景在变,因而就使人感觉到这幅画面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船的行进在不断移动变换中的了。苏轼有首题为《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的七律,中间两联“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岗”,也是描写船在行进、景在变换。但苏诗是明写,而这首诗是暗写。

诗的后半首是写薄暮时作者停舟犊头后看见的水上景物。这时,在夜幕覆盖下,风雨齐来,河水喧涨,另是一番景象。作者用“晚泊孤舟古祠下”一句交代过停舟的时间、地点,并烘托出环境气氛后,立即把视线转到河面上,只用“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七个字传神入妙地又画出了一幅喧腾动荡的夜雨图,让读者既看到了风势、雨势、水势,也仿佛听到了风声、雨声、水声。如果说,前半首诗是一幅有色的画;这后半首诗就是一幅有声的画。如果说,呈现在前半首诗里的画面虽然在移动变换,而给人以寂静的感觉,是动中见静;呈现在这后半首诗里的画面尽管并没有移换,而给人以喧动的感觉,就是静中见动了。在读这首诗时,更应当看到,它虽然通篇都是写景,其实带有浓厚的抒 *** 彩。一个诗人不大可能对自然景物作纯客观的反映,当他把景物剪裁入诗时已经是“以我观物”(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语),里面总或隐或现地有他自己的影子,总蕴藏着喜怒哀乐的感情。对这首诗,只要细加品味,就可以看出,其中渗透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忧愤之情。这里,作者所选择的景物:垂野春阴、幽花一树、孤舟夜泊、风雨潮生以及由这些景物所构成的整幅画面,都是与他的感情相适应的。再从作者所选用的形容词看,花是“幽”花,树是“一”树,舟是“孤”舟,祠是“古”祠,也是为他所要表达的感情服务的。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