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归有时,潮来有汛,惟独明月不再升起。”
“从此天上无明月,人间无明月,明月只在他的心里。”
奇迹终究没有像许多人心中期许的那般发生,曙现月落。
不想去构思一篇完整的、合格的读后感,便以寥寥数言暂记心中所思,或于题无关,却也是因题而起。
合上早已不十分新的书本,几个镜头在脑海中轮番上演。新月临终时用尽力气也要戴上的北大校徽,楚雁潮冲破阻拦掀开白布疯狂亲吻他心中的月亮,最后因淑彦破了的,那说什么也不肯破的伊斯兰教规......
新月奄奄一息也不忘佩在胸前的北京大学校徽,我也有一个,现在正躺在我大学宿舍的抽屉里,是朋友所赠,不像她那般幸运,拥有得光荣又理所应当。
第一次读到北京大学这四个字,内心还是不禁一阵悸动。不止一次出现的未名湖,博雅塔,于我而言熟悉又陌生。我跟随新月,楚老师,谢秋思,跟随每一个有权利生活在那的人欣赏着未名湖的冰封雪飘,暖波微漾,小心翼翼又心驰神往。那也曾是我心中的圣地,更准确地说,它现在仍是。我不愿意把所有遗憾与不甘吐露,那个地方却在夏天之后成了心中一个特殊而敏感的角落。而读到最后,我却不禁反思,我的这份感情与新月相比,或许还是太过浅薄了,我有理由向她投去充满敬意的目光,为她对燕园和外语事业那份赤纯浓烈的爱,也为她有权利拥有这样的爱,有寄存这样一份爱的清晰的方向。
这篇文章写得杂乱,我却并不讨厌它的杂乱,不成文章其实也无所谓。名著从不缺少专业系统的赞美与评价,内容层次、美学角度、社会价值......它的可圈可点之处我不想赘述,仅在此略提一二,我感慨于书中人物各式各样的思想交锋;我喜欢它带给读者的真实感,韩新月是个近乎完美的姑娘,却也会在刚开学时偷偷调换宿舍的床铺,严重心脏病不会因为感情上的不舍缩回索命的魔爪,还有每一个人物的塑造,讨喜的,惹厌的,无不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我喜欢故事的结尾,头发业已花白的男子在早已找不到墓碑的园子里奏起如泣如诉的《梁祝》,我仿佛看见了两只蝴蝶翩翩起舞,我愿意相信这一幕终会出现。
合上书本,我播放起俞丽拿老师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多少人曾因这情凄意切的琴声断肠,又有多少人因这赞颂着忠贞爱情的曲子心生美好......
由高入低下行四音一组晕开的前奏,我一直很喜欢。记得这是刚接触古筝不久时学的曲子,我记得它叫《梁祝》也叫《化蝶》,记得老师演奏时紧蹙的眉头。
曲近尾声,低音锣声再度引出显得宏壮了许多的主旋律,随即迎来轻柔的结尾,蝴蝶轻盈地飞来了,它们再也不会分开了。
我关上音乐,拿过摆在桌边的那本楚老师口中“最耐得住寂寞”的鲁迅先生的文集,心想,这也算某种程度上的一脉相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