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景区,坐落于江宁区科学园内,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与正在建设中的大学城和高新企业区紧密相连。远远望去,方山是一座海拔约208米的平顶山,形似一方印章,古称印山。因曾有戴笠飞机在此失事,一度称为戴山。方山虽不高,但位于平原之上,依然显得巍峨挺拔。它因其独特的形状被称为天印山。传说中,方山是南京第一个被人工改造的山,秦始皇曾凿山通淮以泄王气,晋宋时期也被认为在此进行过大规模工程。南京被定为国都后,作为中枢,需要一个能够顺畅连接王朝各个部分的交通体系。南人以舟为车,水路交通自然成为首选。南京向北,有天堑长江和黄金水道,向北有邗沟和巢湖两条水路;南京向南,则是水路交通的薄弱环节。通过人工改造,将南京与太湖水系的河道串联成线,成为弥补天然缺陷的唯一选择。吴人将工程命名为“破岗渎”,进行凿山断垄。方山是破岗渎的终点,山南筑有方山埭,埭即为横截河道的土坝。破岗渎中间高,两头低,需要通过沿途的十四埭,太湖船才能层层抬升至句容,再下航方山,经秦淮河入城,最后走运渎入吴宫。
在方山的斜塔建于流沙与乱石之上,近千年不倒,堪称奇迹。梁朝时,禅宗始祖达摩来中国坐禅,第一道场设于下定林寺。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的美誉。明、清时期,下定林寺香火旺盛,规模宏大。据传,晋元帝时,南京百姓因大官张廷尉私建大门侵占民宅,到处打官司无人敢理。后来听说另一个高大的官贺司空出城,便跑到方山拦住他告状,张廷尉吓坏了,赶紧拆掉大门,并亲自去方山请罪。晋成帝逝世时,名士阮裕自会稽晋京,千里赴丧,不见京中名流,事毕后返回,众人追至方山,未能赶上。这两件事都记载在《世说新语》中,说明方山津是东南方向出入京城的必经之地,与著名的石头津南北相对。王彪之、谢灵运均有方山送别诗为证。
方山的历史与南京的地位息息相关。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对南京做了两件坏事:六朝台城被平荡为农田,这还好说,没人住的皇宫终究要废圯,而真正的“辣手摧花”是废弃破岗渎,使得南京与三吴腹心之地的紧密联系被切断,武功尽废。后来南唐建国,太湖一带基本为吴越控制,东南水路依旧不通。南宋初年,金兀术就因这个吃了大亏,绕道镇江返回,结果被困在黄天荡,差点被韩世忠包了饺子。朱元璋时期,破岗渎已经无法恢复,只好在溧水另开胭脂河,才解决了与苏南的交通难题。六朝以后,方山的重要性虽有所降低,但它依然是通往南方的必经之地,多次卷入战火。汉末,孙策定江东,秣陵城是第一场硬仗的战场,方山之名真正出现在战史中,是在刘宋时期,为了抵抗弟弟刘骏的进攻,刘劭曾下令决破方山埭,阻止东军进入建康。梁末,北齐军也曾绕道方山,从南面进击建康。方山还有一处岳王台遗址,岳飞南撤广德打游击时确实路过方山。
方山留下了众多军事遗址,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军地下工事是其中的亮点,这些工事由混凝土整体浇铸,出入口设计独特,有的开门式,有的为竖井式,内部宽敞,深不可测。方山地区尤为坚固,地下工事出入口大多位于山腰的尽头,居高临下,背靠绝壁,易守难攻。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期间,国军守军在江宁镇、牛首山、方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形成东南向的弧线,由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工事、铁丝网、防战车战壕等组成。方山地区的工事尤其坚固,出入口大多位于山腰的尽头,易守难攻。在南京保卫战期间,方山地区的防御体系为国军守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方山不仅是一座宗教名山,也是天下名山佛道共占之地。自道教开教祖师“二葛三张”中的葛玄首创洞玄观于山南,葛洪后来又在此隐修,方山在道教界具有特殊地位。唐贞观六年,方山洞玄观并栖岩观,扩大了规模。宋代杨修有《洞玄观》诗,描绘了葛玄的功行与神仙信仰。明时,洞玄观属朝天宫管辖,正统十二年曾受赐《道藏》一部。该观民国始废,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此外,方山上还有南唐中主为母后所建的宝华宫,南宋时移建于城南门外。方山大庙,始建于南宋,供奉的是安徽广德籍神灵张渤,属于地方性的民间信仰。
佛教的开发晚于道教,可考的最早寺庙当在宋代。南宋时由钟山迁来的六朝名刹定林寺,屡毁屡建,历经坎坷,旧迹唯存已有八百年的定林寺斜塔,近年新建了大殿,准备逐步恢复旧观。山上还有遗址寺庙如海慧寺、东霞寺、宝积庵,其中海慧寺在山顶石龙池,据《金陵古迹图考》记载,属民国时期新建。石龙池为明代即有的方山名胜,大旱不涸,解放后属于军事区,目前正在整修出新,辟为景点。东霞寺位于方山东麓,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为定林寺所辖的明代小刹。宝积庵,根据朱偰的记载,为宋代所建,寺后有宋元高僧塔。解放后经过调查,认定宝积庵是李秀成被俘处,但据《李秀成自述》描述,其被俘地点在山顶破庙,因此可能存在误传。
明代的方山,虽有洞玄观、定林寺两大古寺观,但规模一般,未能产生大名堂。方山山顶是玄武岩构成的火山口,从四周的河谷平原望去,山崖壁立,顶部如削,方方整整好似天外之物,因此又名天印山。山上灌木杂树茂密,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出柴火的好去处。樵夫的活动为方山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被称之为“天印樵歌”。从明代的“金陵八景”到清代的“金陵四十八景”,天印樵歌都是其中的名胜之一。此外,方山的泉水也是品茗的佳物,明人在《金陵琐事》中记录了金陵二十四处可烹茶的名泉,方山以八卦泉、葛仙翁丹井独占两席。随着游人渐多,纯粹的纪游诗也逐渐增多,如明人许谷的《登方山绝顶》,描绘了方山的壮丽景色和独特的风光。
方山的旅游价值此后逐渐超过了宗教价值,现在重振方山的规划利用了景区的大牌,复建的寺观成为其中的景点。山中古迹虽已所存不多,但登山的石径仍有可观之处。这些石径由少量采自火山岩和当地古建筑的基石、碑石铺砌而成,蜿蜒曲折,石敢当、门当、山界碑、祖茔碑、拴马石等遗迹依然可见,仿佛当年的盛景历历在目,令人感慨万千。
扩展资料
方山是从构造高原或台地分割出来的破碎山体,它同样以平坦的山顶为特征,如中国粤北的丹霞山,高 600 多米,由厚层坚硬的晚白垩系红色砾岩、 砂岩等岩层组成,岩层倾角仅 5°~8°,峰平坡陡,形似城堡或山寨,故俗 称为“城”、“寨”,如平头寨、扁寨、巴寨等。又如浙江省永康县的方岩, 是由红色沙砾岩组成的方山,高 384 米,附近诸峰群立,顶平形方,四壁如 削。此外在中国的湘、赣、川、鄂、甘、冀等地红层堆积的盆地中,都普遍 发育出构造台地和方山地貌。由砂岩组成的方山以湖南张家界、索溪峪和天 子山一带为典型,如黄狮寨、腰子寨、扁桶寨、顶天楼等等。它们均由上泥盆纪坚硬的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等组成,发育在向斜的终端,岩层倾角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