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生活百科-满米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时间:2024-12-23 20:56:19
答案

【 #三年级# 导语】《清明》是诗人在清明节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扫墓的路上遇到了纷纷细雨,又湿又冷,心中无限忧愁。诗人寻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牧童给忧愁的诗人带来了希望。全诗有景色,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通俗易懂,景象鲜明,形象生动。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教案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教学反思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学,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上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背诵默写与理解复述相结合(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默写)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2)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

 (3)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4)这些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怎样的画面?

 复述这首诗可以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述,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基础上理解背诵,最终才去默写。

 二、对诗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3)诗意种种:有“哀伤说”,认为清明遇雨,淋湿衣裳没有什么高兴的,所谓“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有“扫兴说”,认为清明时节,春游芳草,兴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扫兴而归。有“陶醉说”,认为春色翠绿,流连往返,春雨浇人,乐在其中。所谓“春色醉人喜雨淋,销 魂散魄不减兴。犹有浓情觅酒家,举杯赏花度清明。”

 三、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欲断魂——游人陶醉(雨)

 第三行:借问酒家何处有——探问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遥指杏花村——胜景赏花(胜)

 前两行诗构成“春雨游人断魂图”,后两行构成“杏花春雨放牧图”两副画面合起来组成“烟雨春游图”,淡雅清美,写难写之景于眼前,中心是“春游探胜”。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