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生活百科-满米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时间:2024-12-23 19:17:37
答案

 世界一流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表意识大三万倍”。追逐高考,我们向往成功,我们希望激发潜能,我们就需要在心中铸造一座高高矗立的、坚固无比的灯塔,它的名字叫信念。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高三语文 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_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情境、氛围、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8、《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诗歌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 典故 。

 《马嵬(其二)》: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9、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10、《寡人之于国也》: 文章 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色: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气势宏伟,节奏感很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11、荀子: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劝学》为代表作。

 12、《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 方法 去学习的 散文 。本文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论证艺术。

 文中一共有20个形式多样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启人思考。(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青出于蓝”、“輮以为轮”等;正反设喻:“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天赋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的要专心致志。

 13、贾谊,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14、《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15、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16、《师说》:“说”是古代一种 议论文 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 说说 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二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6、皂隶:衙门中的差役。

 7、识(zhì):记着。

 二、通假字

 1、倾城盍户(通"合",全)

 2、不知尚识余言否耶?(通"志",记着)

 三、一词多义

 1、以:①独以近城故(因为)

 ②竞以新艳相角(用)

 2、去: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动词,距离)

 ②他日去官(动词,离开)

 3、之:①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助词,凑音节,无实义)

 ②远而望之(代词,代这种情形)

 ③乌纱之横(助词,的)

 四、词类活用

 1、妆、服:莫不靓妆丽服(名作动,戴着……妆饰,穿着……衣服)

 2、栉:栉比如鳞(名作状,像梳齿一样)

 3、丘:檀板丘积(名作状,像山丘一样)

 4、云:樽罍云泻(名作状,像云一样)

 5、状:无得而状(名作动,形容,描述)

 6、下: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

 7、觞:最可觞(shāng)客(名作动,劝人饮酒)

 8、吏:吏吴两载(名作动,作官)

 五、句式

 1、置酒(于)交衢间(省略句)

 2、已而明月浮(于)空(省略句)

 3、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介词结构后置)

 4、有不听曲(于)此石上者(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主谓倒装)

 六、难句翻译

 1、衣冠士女,下迨(dài)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译:上至官绅淑媛,下至下层百姓,没有谁不佩戴着美丽的妆饰,穿着华美的衣服,游客们席地而坐,在去虎丘的大道上摆上酒筵。

 2、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译:不久明亮的月亮在空中升起,山石反射光如同白练,一切粗俗的歌声,都停下来,悄无声息。

 3、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

 译: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原因,想要在堂中供奉韦苏州、白乐天等人,但不久我的病发作了。

 4、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译:山川的兴盛衰废,确实是时运啊!

 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译:官吏的横暴、衙役的粗俗太严重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三

 1、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听:听臣微志(准许)

 (13)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4)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2、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3、一词多义

 (1)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2)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3)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4、词类活用

 (1)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2)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3)闻: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4)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5)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词,远离)

 5、古今异义的词

 (1)六月:生孩六月(①古义:六个月。②今义:第六月)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6、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省略句)

 (5)则告诉(陛下)不许(省略句)

 (6)少仕(于)伪朝(省略句)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四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 成语 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