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不多言、不多事、不多情-百科知识-满米百科
> 百科知识 > 列表
中年以后,不多言、不多事、不多情
时间:2024-12-23 18:45:47
答案

梁实秋曾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能做的事。”

人到中年,历经岁月磨难,尝遍生活苦甜。

对人生有了更通透的认识,更深刻的感悟。

逐渐明白想要过得舒心,就得学会约束自己:不多言,不多事,不多情。

不多言,祸少

古人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多嘴多舌,容易招致祸端,给自己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一天,一位当年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的伙伴求见。

这位伙伴见到朱元璋,高兴得手舞足蹈。

马上滔滔不绝地回忆起两人当年一起给富人家放牛的事。

还讲起一起偷豆子的经历:

“有一次,我们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

结果把罐子都打破了,而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不幸被红草根卡住了喉咙,差点儿连命都丢了……”

文武百官面前,这种糗事竟然被道出。

朱元璋又气又恼,尴尬不已。

于是,他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快把这个满嘴胡言的人拖出去斩了!”

就这样,这位多嘴的人丢了性命。

“心无遮拦是坦荡,口无遮拦是祸端”,管不住嘴,最后只会祸延己身。

做人,不多嘴,才能祸少,不多言,日子才能安心过。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有言:“善言无暇谪。”

善于说话的人,都懂得推己及人,明白身处位置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感受也不相同,不会因自己的一时感受发表言论。

春秋时期,有一年冬,齐国连续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

齐景公披着狐腋皮袍坐在炭火烧的正旺的厅堂里赏雪,觉得景致清奇,期盼这雪能再多下几天。

此时晏子来了,景公便对他说:“下了三天大雪,却一点也不冷,春天要到来了!”

晏子看着身旁的景公,皮袍裹得严严实实,且又在室内,追问道:“大王真的觉得不冷吗?”

景公点头道:“我又不是小孩子,连冷暖都不知道。”

晏子明白景公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便直接说:“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想着还有人挨饿,自己穿暖了要想着还有人挨冻,可您怎么都不想想别人呢?”

这一番话说的景公如梦初醒,立即下令拿出衣食去救济那些挨饿受冻的百姓。

《道德经第十七章》有言:“尤兮其贵言。”

做人应该谨言慎微,珍惜自己的言语,不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夸夸其谈。

生活中,总是有许多人不懂得换位思考的道理,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信口开河,殊不知,在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已成了伤人的箭,被人嫉恨犹不自知。

而高情商的人却总是在微笑不语,只因他们明白,这世间没有感同身受,位置不同,少言为贵,才可避免出口伤人,惹人生厌。

王阳明曾遇一位聋哑人,这位聋哑人因为口不能言是非,耳不能听是非,生活中便少了许多糟心事,日子过得很是自在快活。

王阳明因此深受启发,写下“话多事多,麻烦也多。道德在行,不在言说。说人是非,一句也多”六句话,用以警醒自己不说人非,少言修心。

《格言联璧》有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中年以后,管住嘴,不道人短,不言人过,是一种高级的修养,也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

不多事,省心

《弟子规》有言:“不关己,莫闲管。”

跟自己无关的事,不随便干涉,是一个人基本的修养。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无端插手别人的私事,以为自己是助人为乐,结果却不招人待见,自己还一肚子委屈,觉得是好心被当作了驴肝肺。

殊不知,不拿自己当外人,硬生生地插手别人的事情,不仅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还容易引火烧身。

昆剧《狮吼记》里记载过一个关于苏东坡的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与好友陈季常携女子春游。

季常妻子柳氏知道后,便罚季常跪在荷池边。

苏东坡看不过眼,对柳氏晓以妇道,说她没有所出,应该让丈夫纳妾,成其美事。

柳氏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拿着棍子向苏轼追打,吓得他狼狈而逃。

别人的事情,尤其是家事,倘若与自己没有瓜葛,就不要去随便干预。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你以为的为别人好,别人未必觉得好。

看过一个关于《西游记》的段子:

唐僧很是细心,总是喜欢照顾弟子们。

有一天,他发现孙悟空的裤子上有个洞,就默默把洞给缝上了。

可第二天他一看,发现缝好的洞又开了,就再一次把洞给缝上。

第三天还是这样,他就又缝了一次。

他虽然细心周到,但孙悟空却火了,不耐烦地说:“师父,你不要多管闲事行不行?你把洞给我缝上,叫我的尾巴往哪里放?”

《偷影子的人》中说:“你不能干涉别人的人生,哪怕是为了对方好。”

盲目插手与己无关的闲杂事情,不仅浪费自己的心力,很多时候还容易落得个“好心没好报”的局面。

人到中年,把握好与人相处的分寸,不多管闲事,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还自己一份清静。

不争辩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有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智者是不善于言谈的,道理的精妙之处亦不是言语能够表达的,对于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智者更是不屑与其争辩,认知层次不同,争辩亦是无用。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高阳应的大夫,他想要盖一幢房屋,派人砍了一批木材,刚一运过来,他便催促工匠动工。

工匠看着地上堆着的木料,对他说:“现在还不能动工,刚砍下来的木料含水分太多,质地柔韧,抹上泥巴承重后会变弯。用湿木料盖的房屋,时间一长就容易倒塌。”

高阳应却自以为是地说:“你想过没有,湿木料干了以后会变硬,稀泥巴干了后会变轻,变硬的木料去支撑变轻的泥土,承重不是更容易了吗?”

便继续催促工匠动工,工匠只好按照他的吩咐去办,很快,一幢新房屋就建好了。

高阳应还沾沾自喜,若不是自己用智慧折服工匠,哪能这么快住上新房子呢?

过了一段时间,这房子果然如工匠所说倒塌了。

《庄子·秋水》中有言:“夏虫不可以语冰也。”

每个人出生的家庭,受到的教育不同,认知层次也自然不同,认知低的人只能注意到眼前的利益,而认知高的人做的是长久的打算。

所以认知不同,无需争辩,否则只会伤了和气,于人于己都无益处。

日子是自己过的,每个人要维护的,也都是自己的利益,认知不同,不必争辩。

适时地学会闭嘴,把答案留给时间去验证,而争辩,只会白白地浪费时间,亦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多情,伤少

作家张萌说:“一个人最可怕的想法,就是想着跟所有人都做朋友,这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人这一生,会结识形形色色的人,但没必要把自己的真心见人就给。

因为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的将心比心。

《武林外传》里,祝无双自踏入“同福客栈”起,就对客栈里的所有人都掏心掏肺。

不仅总是抢着帮大家干那些脏活累活,还常常事无巨细地照顾大家的情绪和感受。

有人落枕,她马上贴心地给人家做荞麦枕头;有人分手,她即便自己心情一团糟,还是立马站出来耐心安慰。

可一直以来付出所有热情和真心的她,并没有换来他人同等程度的温柔以待,反而被当成了一个小透明。

有一次,她和小郭比拼才艺,输了的就要离开客栈。

比赛总共四个环节,本来她已经赢了三轮,是妥妥的胜利方。

可在最终投票表态的时候,客栈里的其他伙伴作为评委,却全都向着小郭。

没有一个人在意她输了就无处可去的事实。

这世上不是所有的好心好意都会被感恩,也不是所有真心,都能换来真情。

正如有段话所说:“你有情,别人未必有义;你全心,别人未必全意。你赠出一颗真心,未必会有好结果。”

与人交往,不必对谁都好。

学会区别对待,才是最好的社交原则。

演员刘涛在 娱乐 圈闯荡二十多年,认识的人数不胜数。

但她却坦承,自己总共只有两个闺蜜。

这不是她人缘不好,而是在她看来,自己精力有限,没必要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只留下三两知己,全心全意去对待,就足以。

热情要有选择,付出要有门槛,才能少一些失望和伤害。

人到中年,不要试图对所有人都好,不要对所有人都无差别的热情。

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真正值得的人身上,才是智举。

看过一句话:“人到中年,约束自己的不再是外界的法度,而是内心的规矩。”

中年以后,管好自己,行止有度。

不说不能说的话,不做不该做的事,不交不必交的人。

人生下半场才能过得平和,自在,活得舒心,惬意。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