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表示法中的分层设色法是一种通过颜色变化来呈现地貌特征的技术。首先,地表被分为多个高度带,每一带都对应特定的色相和色调,这些带称为“色层”。选择合适的颜色系列,如绿褐色系、低地的绿色、丘陵的黄色、山地的褐色,以及雪山和冰川的白色或蓝色,形成“色层表”。在地图制作中,根据色层表给不同高度的区域赋予相应颜色,以直观展示地势的高低起伏和面积对比,营造出立体视觉效果。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用于精确的量测。
这项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制图学家雷马虚克的创新。基本的设色规则是依据地面海拔从低到高,用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原,褐色代表高山,而海洋则以深浅不一的蓝色表示不同深度。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概括地反映出地图区域的整体地形概貌。在绘制的小比例尺地图中,如我国常用的地形图,以200米等高线以下的深绿色表示低地,200-500米等高线间的浅绿色代表丘陵,以此类推,直至2000-3000米等高线间的浅赭色,表示高地。
这种颜色渐变的方法设计巧妙,低地区域由于颜色明快,可以突出密集的交通线和居民点,使标注更加清晰。而对于高地,由于设色较深,地面元素相对较少,因此对地图的整体布局影响较小。总的来说,分层设色法是一种视觉上直观且实用的地图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