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和这个词语,源于汉语,拼音是“suíhé”,其基本含义是顺从和谦和。在古代文献中,随和往往被用来形容高洁的才德和珍贵的宝石。例如,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寳。”张守节正义解释道:“卞和璧,始皇以为传国寳也。”这里,随和指的是卞和璧,它被认为是传国之宝,象征着高洁的才德。
在《楚辞·王褒〈九怀·陶壅〉》中,随和被进一步描述为:“瓦砾进寳兮,损弃随和。”洪兴祖补注指出:“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这句诗描绘了随侯之珠和和氏之璧的价值,比喻它们如同珍贵的宝石,象征着高洁的品质。
在《汉书·司马迁传》中,随和还被用来形容个人的品质:“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这句话强调了即使拥有随和这样的珍贵品质,但如果整体素质已经受损,那么也无法获得荣耀。
唐代诗人罗隐在《酬寄右司李员外》中也提到了随和:“闲摛丽藻嫌秋兴,静猎遗编笑过秦。犹把随和向泥滓,应怜疏散任天真。”罗隐通过诗句表达了对随和品质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随和和真性情。
综上所述,随和不仅是一个形容顺从和谦和的词语,它还象征着高洁的才德和珍贵的品质。在古代文献中,随和与和氏璧并称,比喻如同宝石一般珍贵和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