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节辱命,这个词的拼音是qū jié rǔ mìng,其含义是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丧失了应有的气节和尊严,未能坚守使命,选择了向敌人妥协投降。这个词汇最早出自东汉时期的班固所著的《汉书·苏武传》中,其中提到:“即使苏武选择屈服,他的使命和名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即使活着,他也会问心有愧,不知如何面对祖国。”
在文学作品中,例如蔡东藩的《前汉演义》第七十五回,也经常使用这个词来描绘人物的抉择:“一个人如果选择了屈节辱命,即使能够保全生命,但他将如何面对自己曾经效忠的汉朝,又怎能有颜面回归呢?”
在语言表达上,"屈节辱命"常常作为谓语或宾语,用来强调一个人未能尽到职责或使命的情况。它与"卖国求荣"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指的是为了个人私利而出卖国家利益。相反,"宁死不屈"则体现了坚定的忠诚和无畏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