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出自《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
屈原既放(qūyuánjìfàng),游于江潭(youyújiāngtán),行吟泽畔(xíngyínzépàn),颜色憔悴(yánsèqiáocuì),形容枯槁(xíngróngkūgǎo)。
渔父见而问之曰(yúfùjiànérwènzhīyuē):“子非三闾大夫与(zǐfēisānlǘdàifuyǔ)?何故至于斯(hégùzhìyúsī)?”
屈原曰(qūyuányuē):“举世皆浊我独清(jǔshìjiēzhuówǒdúqīng),众人皆醉我独醒(zhòngrénjiēzuìwǒdúxǐng),是以见放(shìyǐjiànfàng)。”
渔父曰(yúfùyuē):“圣人不凝滞于物(shèngrénbùníngzhìyúwù),而能与世推移(érnéngyǔshìtuīyí)。
世人皆浊(shìrénjiēzhuó),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hébùhùqíníéryángqíbō)?
众人皆醉(zhòngrénjiēzuì),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hébùbǔqízāoérchuòqílí)?何故深思高举(hégùshēnsīgāojǔ),自令放为(zìlìngfàngwéi)?”
屈原曰(qūyuányuē):“吾闻之(wúwénzhī),新沐者必弹冠(xīnmùzhěbìdànguàn),新浴者必振衣(xīnyùzhěbìzhènyī);
安能以身之察察(ānnéngyǐshēnzhīcháchá),受物之汶汶者乎(shòuwùzhīwènwènzhěhū)?宁赴湘流(níngfùxiāngliú),葬于江鱼之腹中(zàngyújiāngyúzhīfùzhōng)。
安能以皓皓之白(ānnéngyǐhàohàozhībái),而蒙世俗之尘埃乎(érméngshìsúzhīchénāihū)?”
渔父莞尔而笑(yúfùwǎněrérxiào),鼓枻而去(gǔyìérqù)。
乃歌曰(nǎigēyuē):“沧浪之水清兮(cānglàngzhīshuǐqīngxī),可以濯吾缨(kěyǐzhuówúyīng);沧浪之水浊兮(cānglàngzhīshuǐzhuóxī),可以濯吾足(kěyǐzhuówúzú)。”
遂去(suìqù),不复与言(búfùyǔyán)。
翻译: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及鉴赏: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