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其诗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苦难,被称作“诗史”。他忧国忧民,品德高尚,诗艺高超,被誉为“诗圣”。公元763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先在梓州,得知官军大胜叛军,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喜悦之情,欲还都,不久又计划东下吴楚。期间到过阆州(今四川阆中)。听到吐蕃进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岁暮》。
首联描述诗人客居他乡,岁末之际,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经历了安史之乱,诗人渴望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然而,内忧尚未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首联看似平实的叙述,实则蕴含了诗人沉重的忧国忧民之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象征战争,烽烟笼罩雪岭,鼓角震动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字,生动描绘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的强烈冲击,蕴含了诗人对国家百姓的深切关怀。
颈联先述“天地日流血”,意味着连天地都在流血,战争的残酷让人不忍目睹。接着,诗人发出疑问:“朝廷谁请缨?”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面对强敌入侵,还有人愿意挺身而出,为国效力吗?
尾联以反问句开始:“济时敢爱死?”真正心系国家的人,不会顾及生死,只愿为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而不顾一切。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虽孤单寂寞,但心中依然燃烧着为国效力的壮志。一个“惊”字,揭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豪情顿生的心情。
这首《岁暮》曾作为古诗阅读理解题的材料出现在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安徽卷的语文试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