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古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省兖州市。
“兖州”一词起源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将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中的“兖州”写作“沇州”。沇水原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入海。沇水的河段名称与流域记载不一。沇水和济水实为一条河流,上游称沇水,下游称济水,有时全流亦称沇水或济水。古兖州的地域范围与沇水的流域有关。济水和黄河之间所处地理条件甚好,属孔孟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礼孔孟思想影响,其德行忠厚,信义诚实,性情严谨,因此“封”为兖。兖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后来逐渐发展为邑或都城,“州”成为一种行政区划的代名词。
兖州最早出现是依地理区划而言的。《尚书·禹贡》记载:禹根据地理概况,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大的区域,故曰九州。兖州作为地理概念用语,其地约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四州刺史时开始的。古代的行政区划往往以地理条件为根据,受地理因素的制约。
自西汉至南北朝,兖州区域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国。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八郡国。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时称西兖州。元嘉年间,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复立兖州,治瑕丘。南朝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
兖州降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秦沂节度使,属河南道,治瑕丘。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据兖州时反叛,遂降兖州为防御州,领六个县。宋代,兖州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改为袭庆府,治瑕县,隶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奉符、泗水、袭县、邹县、任城、仙源、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
金、元、明、清时期,兖州府制度有调整,府治所位置也有变动,辖县数量有所不同。明清时期,兖州府辖一州十三县。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同年12月,市县合并,称滋阳县,隶属尼山专署。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1984年4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兖州县隶属济宁市,辖十三区(镇),三十五个乡,六个街道办事处,五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兖州县改称兖州市。兖州市辖九镇四乡。2002年兖州市辖十镇和两个办事处。2024年兖州市辖六镇(含两个省级开发园区)和五个办事处。
扩展资料
兖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山东省直管,济宁市代管。兖州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讲学;“诗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九州即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