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两字
第一段以古代河北看,董生北去定合得来: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第二段说风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董生北去合不合得来不一定。
第三段则让董生去吊望诸君之墓,让河北有志之士出来为朝廷效力,从侧面提醒董生去河北是不合适的。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