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这个词汇源自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它的拼音为“dà yì miè qīn”。它强调的是在维护正义和道义的立场上,即使面对自己的亲属犯罪,也坚决不妥协,不包庇,使他们接受应有的惩罚。这种行为体现了对公正无私的追求,是个人品德高尚的体现。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隐公四年》中的记载,其中提到的“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意即在关键时刻,以正义为重,超越亲情。它与“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等词语有着相近的含义,都强调公正无私的精神,而“六亲不认”和“铁面无私”也是类似的表达。
然而,它的反义词包括“徇情枉法”和“徇私舞弊”,这些行为则是出于私利而偏离公正,与大义灭亲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使用“大义灭亲”来形容那些立场坚定,坚持原则,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公正对待的人,如“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出自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姚雪垠的《李自成》中所描绘的那样,治军治国时,宁愿坚持正义,也不可因私情而破坏法律。
扩展资料
出自《左传·隐公四年》的大义灭亲,讲述的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庄公死,卫桓公即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杀害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坐稳,派石厚去请教石碏。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