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拓的拼音:bēi tà。
碑拓的简介:
碑拓(读音:bēi tà):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
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碑拓有“乌金拓”、“蝉翼拓”、“朱拓”等多种形式。碑拓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为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碑拓承载着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对于研究历史文献、文物、书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
碑帖拓印:
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像,然后将纸揭
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碑拓的方法有:乌金拓、蝉翼拓、朱拓。乌黑墨色有光泽的谓"乌金拓",墨色淡而匀净的谓"蝉翼拓"(或作蝉衣),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
如今一般习惯均称为拓本。对着石碑上拓印的方法。就是用事先浸湿了的坚韧薄纸铺在石碑上面,然后用丝棉包扎成拳头大小的软槌在纸上轻轻拍打,使纸透入石碑上刻字处凹下的地方。待纸干后,再用软槌在纸上拍上墨汁。然后揭下来,就成了黑底白字的拓本。
碑拓鉴定:
碑拓的鉴定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它涉及面很广。鉴定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除对历史的演变发展要清楚外,还要对文字学、金石学、绘画、雕刻、纸、墨、装潢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当然,更重要的是对金石碑志本身的了解。
对碑出土的年代,是否有断裂、焚毁、佚失、损坏以及损坏了哪几个字或哪几笔、现存什么地方等都要了如指掌,否则就会给鉴定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