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去旅行之《绝句》杜甫-百科大全-满米百科
> 百科大全 > 列表
跟着诗词去旅行之《绝句》杜甫
时间:2024-12-23 19:47:56
答案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摘抄

此诗短短四句,明白如话。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体现了杜诗高超的艺术技巧。归结起来,此诗的艺术特色有如下数端:一是客观抒情之法。四句诗中,作者只是客观如实地描写眼前的所闻所见,而通篇没有使用一个表现喜怒哀乐主观感情的字眼。但掩卷默思,反复吟味,又分明能感受到作者的轻快喜悦之情。这半实际上用的是“移情”之法,即作者带着强烈的情感来观照外物,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物上,而又通过客观描写外物来婉曲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抒情方法具有婉曲、厚重、深刻的特点,比起直白浅露的主观抒情更具感人的艺术力量。老杜诗歌,专擅于此。二是景物叠加之法。短短四句诗,像四幅画,又像四个电影的特写镜头,全诗意蕴,须我们把四个画面拼合在一起观照才能呈现出来。这种技巧,每个画面的事物之间、画面与画面之间,作者省去了一连缀(表明事物之间关系)的字词,需读者做想象性补充,作品的意义才完整。类似手法,历代诗人作家多有运用,如:“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天净沙·春》)其手法就与此诗酷肖。三是多角度的对比映衬。(1)数量词对比。诗中“两个”“一行”“千秋”“万里”等数量词的对比,不但增加了诗的张力,而且增添了趣味;(2)色彩对比。“黄”“翠”“白”“雪”“船”等色彩的对比,给人以生动感、画面感;(3)时空对比。从诗人的观察角度看,第一句是近观时所闻所见,第二句是仰视时所见,第三句为远眺所见,第四句又为近观所见。“千秋”“万里”时空交错,给人一种悠远阔大之感,这也是杜诗中常见的对语。此外,此诗虽以实写眼前之景为主,但亦充分发挥想象,如“千秋雪”“万里船”即为想象之词,如此虚实结合,更增加了诗的容量与纵深感。

摘自《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

写诗也有规矩

提到古诗就不得不提“绝句”。有一种说法认为,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短章。那时候文人们常常聚在一起喝酒作诗,还玩玩儿文字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敲定某一个题目,在座的所有人每人说四句,每句五个字,最后连成一首诗。每个人所作四句也可以单独成篇。后来,“绝句”逐渐成为一种诗体。

起初,绝句多是五言四句,也就是“五言绝句”,到了唐代,才出现了成熟的七言绝句。其实也有六言绝句,但比较少。绝句的发展要感谢那些音乐家们,因为他们常常把这些诗当成歌词,配上小曲儿,唱遍大江南北。诗人们也随之而“走红”。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平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都是针对字的声调而言的。我国古汉语一般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除了平声,其他的都称为仄声。入声在现在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一部分古代的上声字在今天读作了去声,古今的声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用普通话的声调不能直接判别古诗词的平仄。

古诗不好写,因为多数是有固定格律的,就是说这些诗句基本上每个字都得在规定的调上,而且每句还得押韵。读绝句的时候,你有没有在唱歌的感觉?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