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源于战国时期的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东汉时期,传说天帝为牛郎和织女牵线搭桥,使其成婚,但玉帝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牛郎每年只能于七月七日借鹊桥与织女相会一次。这一传说逐渐形成七夕节,并一直沿袭至今。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在七夕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妇女们也纷纷模仿。唐宋诗词中屡次提及妇女乞巧。七夕节在宋元之际非常隆重,京城设有乞巧物品市场,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准备,直至夜宴时分才散去,热闹非凡,显示了七夕节的受欢迎程度。
牛郎织女的传说深入人心,成为了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父母早逝,随哥哥嫂子生活,受尽虐待。一天,牛郎在草深林密的山上遇到了须发皆白的老人,老人告诉他有病的老牛是天上的灰牛大仙,摔坏了腿,需要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喂养了老牛一个月后,老牛告诉他如何回到天界。后来,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两人结为夫妻,织女还教人们养蚕、织绸。天帝得知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界,牛郎和织女被天河隔开,每年仅能于七夕相会一次。
七夕节如今仍充满浪漫色彩,但传统习俗有所弱化,牛郎织女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七夕被看作是中国的情人节。乞巧节原本是为了纪念织女,为女子祈求智慧、技艺和美满姻缘。不同年代和地区的乞巧方式各有特色,如穿针乞巧、蛛丝乞巧、投针验巧等。后来,乞巧节传播至东南亚、日本和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