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高适,字达夫,出生于700年,逝于765年,是唐朝时期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河间(今河北省景县),后在宋(今河南商丘)居住,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有过交往。高适以其雄健奔放的诗风,展示了盛唐时期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早年,高适游历长安,寻求仕途机会,但未能成功。直到天宝八载(749年),在张九皋的推荐下,他参加科举并被授予封丘尉。然而,他因不满官场现实,辞去了官职。随后,他投身军旅,担任过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的掌书记。在安史之乱后,他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被誉为“高常侍”。
高适的诗歌创作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他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边塞诗、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讽时伤乱诗以及咏怀诗。他的边塞诗如《燕歌行》等,歌颂了戍边战士的英勇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边关的军政问题。对于民生疾苦,他的诗歌如《自淇涉黄河途作十三首》等,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对人民的苦难表达了深切同情。
高适的诗歌风格悲壮而深沉,以古体诗见长,擅长歌行和长篇。他的作品在当时就享有盛誉,对后世影响深远。研究他的生平和诗歌的著作如《诗人高适生平系诗》等,为后人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