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从《丑小鸭》看整本书共读-百科-满米百科
> 百科 > 列表
11. 从《丑小鸭》看整本书共读
时间:2024-12-23 15:16:34
答案

《儿童阅读三十讲》笔记

统编教材有一个《快乐读书吧》,里面推荐了一批书,不但要读,而且还要考。但这些书大多数并不适合共读,而适合自读,所以叫 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教材的有益延伸,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第二套大纲”的意思。如果从 生命成长 的角度来理解,整本书阅读 就不是教材的附庸 ,而是有自己独立的目的和功能,有独立的阅读程序的完整的课程形态。

从儿童阅读的角度来看, 整本书共读 是指亲子 、 师生之间 、 围绕一本当下最适合的 、 有价值的童书,一起阅读,展开讨论,并将主题与自己的生命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获得启发或滋养。

有些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的人生到了迷茫之际,突然遇到了一本书或者一个人。他帮你打开了生活以及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让原本迷茫的自己突然找到了新的方向感。就像郭靖遇到了马钰,令狐冲遇到了风清扬。在教育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 遭遇。 但这种时刻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不是所有的儿童都十分幸运,恰好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遇到了对的书,以及对的人。然而,教育就是要把这种 偶然性 变成 必然性, 为所有儿童努力地制造一种遭遇,从而引导他的生命与生活。

相同年龄的儿童在同一个年龄、同一间教室里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巨大的相似性。比如:“自卑问题”,因为儿童还不够强大,很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这时,怎么处理自己的自卑,就成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如果大家一起读一本以此为主题的童书呢?

童书中的主人公也遭遇了类似问题,但最终成功地解决,这本书是不是就有可能对这样的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老师带着儿童一起读呢?不断地就书中的主题鼓励儿童思考呢?这时候,在老师和同伴的影响下,这本书就可能被深刻地理解,并因此 影响了儿童的生命 。

再举个例子,假如班上有个小霸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欺凌现象,那么,怎么理解欺凌?怎么避免被欺凌?如果同学受到欺凌,我怎么办?这些可能成为一个班级大多数同学都要面临的问题。

班会是一方面;如果共读了类似《100条裙子》这样的童书,大家是不是也能够获得启发?获得心灵上的一种洗礼呢?

显然, 整本书共读 吻合了儿童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则: 为儿童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书,让书与儿童相互遭遇 。

对于不同的儿童,答案是不一样的。

儿童在海量阅读中会潜意识地寻找,然后对某一本或某一类书特别迷恋,包括某个作家。家长在亲子共读中,也可能为孩子选择。有的儿童贪吃,有的儿童嫉妒,有的儿童懒惰,有的儿童自卑。问题不同,书籍也不一样。

但是当儿童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生活,有一些经典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共同的问题。

首先,这些书 一定是经典 , 只有经典才值得共读,也才经得起共读 。

为什么只有经典才经得起共读呢?

因为 经典作品涉及到的往往是超越时代的,但是每个时代的儿童都会遭遇到的大问题。 经典作品在处理大问题时往往深入到了儿童的潜意识,儿童有强烈的感受,但又往往说不出为什么,经得起反复阅读甚至咀嚼。而且因为经典根扎的深,对儿童的影响也更为根本与深远。

儿童读经典不觉其深,成人读经典不觉其浅。

其次,这些书 涉及到的主题与儿童当下的生命生活是高相关的 。我们就可以根据童书涉及到的主题相关度,以及语言的复杂程度,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挑选适应的童书作为共读的作品。

最后,这本书的 阅读难度应该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

就是说,如果儿童独自阅读这本书,可能会感觉到难,甚至不喜欢。但是如果大家一起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儿童又能够理解这本书,甚至深刻地喜欢上,说明这本书在儿童的 最近发展区 以内。

一本适合的书,一个有待启发的儿童,这中间少了些什么? 催化剂、帮助者 ——这就是教师的作用,把一本书真正地带给儿童。

所有的认知过程是相似的,读一本书和读一篇文章,也遵循大致相同的教学规律。所不同的是:教材教学的重点是 知识与能力 ,而整本书共读的重点却是 主题本身 。

在 学习准备 上,课文教学的要求是: 流利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而整本书共读的学习准备 是流利阅读全书,梳理故事情节, 这一点,他们非常相似。

而在 核心学习 上,课文教学的目标是 提出大问题,理解 语文要素 ; 而整本书共读的目的却是提出大问题,理解 人文主题 。这一点它们不相同,教材聚焦语文知识,整本书聚焦人文主题。

在 关联当下 上,语文教学侧重 与生命、生活关联,理解人文主题 ;而整本书共读是 以生命、生活关联,理解自我 。这一点,它们的相似度比较高,都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命生活相关联。

以《丑小鸭》为例,它既可以看成是一篇课文,也可以看成是整本书共读。应该怎样进行?

第一阶段 ,流利地阅读全书,梳理故事情节。 在低段和中段 ,学生可能还没有完成自动化阅读,因此可以考虑在老师的带领下,用 大声朗读 等方式把全书一起阅读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讨论内容。这样的课我们一般叫 阅读推进课 ,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读完全书,并具有初步的理解。

如果在 中高段, 学生已经完成了自动化阅读,就可以由学生进行前期阅读,并思考老师 预设的问题 ,全部读完后再参加课堂讨论,这样的课一般叫 主题探讨课 。

也就是说,整本书共读课程可能由 阅读推进课和主题探讨课组成 ,也可能只有主题探讨课。

例如,在共读《丑小鸭》时,我们可以先让儿童通读全书,并进行梳理,可以是表格、鱼骨图、小标题等。这种梳理是对 情节点 的把握,是 老师引导 的结果。有了这种梳理,儿童对丑小鸭“命运的曲折变化”就有了直观而鲜明的感受,为接下来的大问题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 ,提出大问题,深入理解主题 。

课堂上的讨论是加深儿童对主题理解的主要策略 。整本书较长,很难用一个问题来概括,而是通过一组问题把儿童的思考引入深处。

《丑小鸭》隐含的大问题是:一个因某种社会标准而被排斥、贬低的人,应该怎么理解和面对这种排斥,并通过正确的抉择与行动,让自己的生命获得超越。与这个大问题相伴的核心概念,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谓的“自卑而超越”。

但你不能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而是要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比如:有人说,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蛋里孵化出来的,他不用努力也会成为白天鹅,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也可以针对关键性的情节提问,但是要回答,却往往关涉全局:在农家小屋里,丑小鸭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是这次,丑小鸭主动选择了离开。你觉得丑小鸭的选择正确吗?为什么?万一他冻死了呢?

一本书的共读往往要 一两周时间 ,将大问题化解为一组密切相关的问题,层层讨论,最终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不仅如此,在推进课中加入一些关于相关章节的内容的讨论,也能加深对相关章节的理解,并减少主题探讨课的压力。

此外,因为书的结构不同,讨论的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书适合全部读完后再进行核心主题讨论,这是主要的情形。还有一些书是多个主题的汇集,在共读的过程中就讨论了。

在《丑小鸭》中也有许多跟章节相对应的问题。一般来讲,可以 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做成导读单 。儿童在自行阅读和共读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思考这些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 ,与生命生活相关联,理解自我。

这一层是将潜意识里的 自居 放在意识层面进行讨论。这里的 自居 就是 两种自居 ,我们既可能是丑小鸭,有着深深的自卑,甚至形成了自卑情节;我们也可能是丑小鸭生活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态度也在影响着“丑小鸭们”。

这样,还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一、如果你就是丑小鸭,你怎么理解周围人对你的看法和做法,并且将会怎样行动?二、如果你是丑小鸭身边的人,你怎么对待身边形形色色的丑小鸭们?

这些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被具体化。这 既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个人格教育的过程 。

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整本书共读,对于儿童人格发展的提升非常明显和有利,不同的儿童都将从中受益,而那些有自卑情节的儿童将格外受益。

如果每学期有两本这样的共读书呢?那么六年下来,将会有24本经典,涉及到24个跟儿童密切相关的主题,这将深刻地塑造一个班级共同的精神生活,帮助一个班级形成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同时也将成为每一个儿童童年最好的礼物。

老师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