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禽走兽中的禽的意思是:鸟。
飞禽走兽,汉语成语,拼音是fēi qín zǒu shòu,意思是飞翔的禽鸟,奔跑的野兽。泛指鸟类和兽类。出自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禽(拼音:qí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下部有柄的网,用于捕捉鸟兽。“禽”的本义指猎获鸟兽,泛指捕捉、擒获,这些意思后来用“擒”表示。“禽”也是兽类的总名,也指鸟类。后来词义缩小,专指鸟类。
禽作为动词用的例子在古汉语中很常见,在甲骨刻辞中就有“禽鹿”“禽虎”等记载,表示擒获,又如《逸周书·世俘》所记载的:“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这里的禽就是擒获的意思。作为动词用的“禽”后来增加了“扌”旁,变成了“擒”,于是“擒”便成为了动作擒获的专用字。
禽则变成了擒获的猎物的名称。所猎获的既有飞禽也有走兽,因此最开始“禽”在指称猎物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泛指概念。但在先秦的文献中,可以看到“禽兽”连用的情况,说明“禽”“兽”在这个时候是有区别的了。
禽的文字源流:
禽的甲骨文像捕猎用的工具,上面是网状的器具,下面是握柄。金文的“禽”,字的上部增添了声符“今”,整个字形变为上声下形的形声字;下部同甲骨文基本一致,为形符。小篆字形在金文字形上又一变,将中间的网叉成为“凶”字,下面的网把手成为“禸(róu)”字。
禽在甲骨刻辞中是一个动词,表示捕获、擒拿的意思。根据《说文解字》的说解来看:“禽,走兽总名。”禽为走兽的总称。但从甲骨刻辞来看,这个字最开始应该是作动词擒获讲,后来才以此来称呼擒获到的猎物,于是才成为一个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