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家的民居-生活百科-满米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江西客家的民居
时间:2024-12-23 17:04:05
答案

现存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其分布形势:“组合式”呈由东北向西南发展逐渐减弱的状况;“围屋”则呈由西南向东北发展逐渐减弱的态势,其建造年代,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可达明代晚期,在此试将赣南的客家民居作此基本介绍。 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幛大房子,这种民居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各县都有,但以东北部的宁都、兴国、石城、于都等县为盛,也最具代表。

(1)平面 其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两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堂,厨房、家畜栏舍等一般傍房或别搭建。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使构成了一幢封闭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即“两堂式”。在此基础上,房屋需要扩大或本来规模就大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与横屋间留一走衢,称“巷”或“塞口”,闽粤称“横坪”。走衢前后对开小门。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水。横屋各房间均朝巷道开。

(2)立面 普通列式房,无非是青瓦土墙两层楼房。两堂式以上的民居,有青砖墙和生土墙两种,其中纯砖墙房较少,大多是局部的。如山墙或裙肩以下以及门窗等部位用砖,余为生土粉墙。在每栋山墙上多砌有防火砖墙,是房屋外部形象重要装饰点之一。但最重要的外部装饰点,还是大门或门屋。其主要方法是用水磨方砖(也有的用青石或红石条)砌贴门面。上面精工细作繁复的线脚和精美的雕塑。形式简单的便在门额上做点方框枭混线或做点小装饰,复杂的则做仿木构牌楼式样,常见的有二柱一楼和四柱三楼,高级的如宗祠大门或独立大门屋,往往作四柱五楼式样,仿木构件更加精工,并有抱鼓石。一般从大门装饰的精良奢华程度上,便能看出民居主人的权势或富有。

此外,赣南客家还兴行“门榜”风气。在大门匾额上,大多书有昭示其姓氏家族的渊源郡望地或显示其高贵门第、先贤能人之后的题铭,也就是“堂号”如张姓便书“清河世泽”、黄姓“江夏渊源”、孔姓“尼山流芳”、曾姓“三省传家”、刘姓“校书世第”,还有书“大夫第”、“司令第”等标榜内容。

(3)结构与装修 赣南客家民居是土木混合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并存,但土木结构是主流。砖木结构的民居一般限于大地主的住宅或祠庙建筑,如若使用砖房,便多为清水墙面。其中又以北部的砖房多于南部。土木结构,又可分为土砖(土坯)和夯土木结构,其中夯土结构民居南部又多于北部。无论砖石墙还是生土墙皆承重。柱的使用不广,主要用于厅内,因这种民居的厅是敞厅(后厅无前檐墙,前厅无后檐墙),且一般不设楼屋,一些空间大的正厅为支撑挑檐和天花,便在减了檐墙的位置上设两根檐柱,有门廊的厅也是因减了檐墙,而增设廊柱。

按说赣南在古代也是盛产木材的,但木构件并不发达,跟赣北比用料节省,所用梁、檩、挑枋、桷子等,加工也粗简。装修上,少数富有人家住宅朝内(天井)的门、窗较考究些,窗棂、格心多为冰裂纹、灯笼框、方格条花心等,高级的也用雕花棂、绦环板上雕人物故事或吉祥的动植物,大多髹漆。 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了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它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之属,故有是称。当地人也多有称之为“水围”者,也有的将之与村围及有坚固围墙的民居统称为“土围子”或“围子”。

(1)分布状况 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地方习称:“三南”),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的南部,大致恰好分布在江西地端嵌入粤东北的那部分版图。此外,在石城、瑞金、会昌三分布有少量的小土楼和零星围屋;于都、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则多行村围。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屋式围屋,近圆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2)主要特征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围内一般为一孔,大者则有两孔。围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国”字形两种形式。 (3)空间处理 围屋是集家、祠、堡于一体的设防性民居,围内不仅设有水井和专门积屯粮草的房间,甚至连“土地庙”(俗称“社公”)也搬进围内(一般设在围门内侧),以备敌人即使长困久围时,也不误初一、十五照旧祈祷平安的活动。故某种意义上说,它具有割据性,只要将围门一关,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因此,如何正确利用围内这限有的空间,便成为围屋设计者和围居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4)构造艺术 围屋是以防卫性为主要特征的民居,如何使围屋易守难攻,是造围者苦心孤诣之外。如厚实的围屋墙体,大多外包砌砖石,内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墙砌至顶层楼时,便收分成环形的“内走马”,以便作战时防御用,就此便体现了两方面的构造艺术:一方面即保证了易受攻击部分墙体的坚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击而显得过厚的墙体,做成了一圈“内走马”,另一方面则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争取到了实用的防卫空间。又如燕翼围,为了防备长困久围,墙体中甚至设计有四个斜向的“排污道”,以便人出不了围或被堵塞排水沟时也能将污便排出围外。还有前述的炮楼构建、围门设计等防卫艺术,均可谓用心良苦,尽善尽美。因此,就围屋外观艺术来讲,除了给人以墙高壁厚、壁垒森严的印象外,便仅以其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使人接受它的压迫感。

总之,在多走了几座围屋之后,给人的艺术感觉是,外表朴实无华,甚至还有些冷峻和压抑感,但走进围内,便让人有种民间艺术的活泼感,乡土文化的质朴感和一般浓浓的生活气息感。 (1)组合扩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厅十八井那样的大房子,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此模式在选址开基之时,就藏下了其发展的势头。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问题发生纠纷,乃至宗族械斗。这种扩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开拓进取,不断向前的心愿。

(2)主次分明,均衡布局 无论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始终是以正厅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正屋、正厅的体量规模、装饰档次,各横屋和次厅均不能逾越。横屋房门均朝正厅方向开,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凝聚力的向心力,也体现了这客家人因远离中原故土而怀“慎终追远”的心态。

(3)注重防卫,构筑奇异 客家是汉族不断迁徙的产生,他们大多在边远山区从事艰苦的开拓性事业。因此,当他们又来到新的他乡开基立业时,往往不仅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而且还要同土著(先到居民)和匪盗作争夺生存空间的殊死斗争,于是谋求安全和良好的防卫功能,便成了客家人体现出的那种强烈的防御体系,就是这种斗争的反映结果。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