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二本的概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安徽、河南等省为第一批次录取;而在广西、内蒙古、新疆、江西、四川、陕西、宁夏、贵州、山西、黑龙江、甘肃、云南等省是第二批次招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位于北京市,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共建,直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一所公办类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校是全国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坚持工会干部培训在整体办学中的使命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初具规模、比较稳定的工会干部培训专任教师队伍,积极参与全总培训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以创新开放的理念引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并推动学校教育培训资源的开放共享。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初,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54年8月,学校从天津迁至北京;1984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开始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5月,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在70年的办学实践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服务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米。截至2024年3月有全日制在校生5984人,其中研究生251人,本科生5733人,专科生507人。
学科建设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教学建设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学校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教育体系日益优化。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统筹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强化学生意志品质训练,加强学生发展的分类指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堂内不断优化丰富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课堂外鼓励并扶持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学习等项目,旨在为学生成长为复合性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优势专业及学科
2024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人力资源管理
2024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劳动与社会保障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硕士专业学位点: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87人,其中专任教师380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46人,在聘副教授108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95%。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
馆藏资源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90余万册。
科研平台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个校属研究机构和21个院(部)属科研机构。
院系设置
据2024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4个学院和2个公共教学部;开设24个本科专业和旅游英语、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等2个专科专业。
合作交流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波兰、加拿大、阿根廷、新加坡、越南、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港、澳、台湾地区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并与中国国(境)外10多所高校定期开展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