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活常识-满米百科
> 生活常识 > 列表
三国时期,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4-12-23 15:57:44
答案

蜀国灭亡的原因颇多,诸如诸葛亮早逝、后主无能等,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蜀汉集团综合国力的弱小。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国占据了整个北方,其辖区大约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兖州、凉州、豫州、并州及洛阳中央直辖区等九个地区;东吴占据了扬州、荆州、交州三个地区;而西蜀则偏居西南一角,只拥有益州、汉中两个地区。以西蜀两州之力与曹魏九州抗衡,其实力相差过于悬殊。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曾经提到:“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看来对于这种差距,诸葛亮自己也有深刻的认识。王朗劝诸葛亮投降时将魏国称作“中国”,将西蜀唤作“偏邦”也不是没有道理。

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农业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两汉时期,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如冀州、豫州、兖州及洛阳附近的中原地区,这些地方集中了当时中国最密集的人口与最先进的生产力。东吴虽然幅员辽阔,但农业发达地区仅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至于两广、福建、江西等地当时还是一片荒凉。西蜀的农业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汉中地区农业落后很难给军队作战提供充足给养,南蛮一带还没有象样的农业,更不用说提供战时补给了。诸葛亮几次北伐失利,很大程度上在于粮草等战略物资供应不足。而魏国依托自身雄厚的农业经济基础,军队很少出现粮草辎重不足的情况,即便同时与吴、蜀两线作战,也能从容应对。司马懿能屡次阻止诸葛亮北伐,靠得就是打消耗战。蜀、魏在农业经济上的悬殊差距,决定了蜀汉集团的必败。

魏国经济基数大,增长快;吴、蜀经济基数小,增长慢,并且这种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拉越大。对于这种有利情况,魏国自己人也有清醒的认识,尚书孙资曾向魏帝曹睿建议:“命大将据守险要,养精蓄锐。不过数年,中国日盛,吴、蜀二国必自相残害”。这种看法当时就得到了曹睿、司马懿的认同。

西汉鼎盛时期全国人口曾达到6000万,后经长期战乱,东汉末年人口已下降到2000万左右。蜀国灭亡时户部统计人口是94万,即便算上统计不全的原因,当时蜀国总人口至多有200万。除去妇女、儿童与老人,蜀国的男壮丁(兵源)约为50万,诸葛亮每次北伐出兵都在30万左右,这已经是蜀国兵力上的极限了。东吴灭亡时户部统计人口是230万,算上统计不全的原因,吴国总人口至多有400万。而魏国九个州的总人口约为1400万,比吴、蜀人口总和的2倍还多。有了人口才有兵源,人口数量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西蜀战略上的劣势。

诸葛亮北伐时曾将作战兵力分为两班,三月一换、循环出征。这其实正是西蜀军力困乏的表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打的就是兵力上的消耗战,而这一点正是西蜀的软肋。

由以上可以看出:曹魏集团是三国中势力最强的一个,东吴次之,西蜀最弱。诸葛亮也知道这一点,于是便有了“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感叹。

诸葛亮是军事天才,他可以轻易地赢得一场战役,却很难赢得一场战争。因为蜀汉集团在综合国力上与魏国相差过于悬殊,这种综合国力上的差距不是一两个军事天才、一两步高超策略所能改变的。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