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这句诗描绘了秦娥在秦楼中因箫声而引发的悲伤梦境,梦醒后,却只见秦楼的月色,年复一年,灞陵边上的柳色依旧,而离别之痛却始终伴随着她。
2.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句诗则转换场景,描绘了乐游原上的秋日景象,咸阳古道上的音信尘土都已断绝。在萧瑟的西风中,只有那残照映照着汉家的陵墓。
3. 中国传统文学中独缺真正的悲剧,但从不缺悲剧意识。周汝昌先生认为此词为悲剧作品,我不敢苟同,而以为是带强烈悲剧意识的词作。
4. 相爱之人难以相见,美好事物终将消逝,历史积压比不过现时人事,所有这些景象和情境都会激起敏感诗人的悲剧感。悲剧感与悲观也不一样,前者是认识,后者是情感。
5. 此词先从箫声写起,但马上接了个“咽”字,写出了箫声的若有若无及听者的悲感。第二句的写“梦断”,似断非断,“断谈冲”字后面紧接着重复了前面的“秦”字,而且“秦楼月”与“秦娥梦”三字声调相同,看来断的是梦,未断的是思念之情。
6. 此词另有一奇在于写伤别之词却多用去声,词的份量顿时变重起来。这是音乐感哗散的独特运用,正好表达出不同于一般伤别诗的主题。
7. 再加上最后一句从“伤别”到面对“音尘绝”后的汉陵,个人情感升华为千秋家国的复杂感情,气象之大,意境之广,令人叹服!
8. 汉陵不仅是帝王陵墓,也是一个民族的碑记。
9. 在千年的汉陵前,在一个民族的长期发展变化中,曾有过多少相思之人?
10. 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更长远的历史中,又会是怎样的短暂和不足提?
11. 以李白的才气,他的体验应当超越了悲剧,而是一种更为广阔含芦歼的关怀(说人文关怀似乎还不足以表达)。
12. 对天才作品的解读是很有意思的,总能读出新的东西来,而这些都只不过是天才的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