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具体具体的)。-知识大全-满米百科
> 知识大全 > 列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具体具体的)。
时间:2024-12-23 19:28:08
答案

限于篇幅,不能全发,如有需要,请公示QQ或邮箱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综述】: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②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2、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⑴、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此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⑵、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⑶、“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⑷、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复习提纲】: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是说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①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③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加强地方管理;

(3)积极作用(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巩固了周朝统治);

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4)局限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诸侯之间开始争霸,分封制难以维持;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关系相对;

(4)影响: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家”密切结合起来,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条件:①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小宗频繁取代大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②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内容:⑴皇权至上;

⑵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⑶中央设三公九卿;

⑷地方推行郡县制;

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⑺制定严苛的秦律。

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

三者之间互不相属、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影响:

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

(2)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影响:①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②相权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利于加强皇权。

3、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

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制(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增设军机处(清);

二、选官制度: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

1、演变情况:战国时期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到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举荐制和征辟制,隋朝设立科举制,至唐代日臻完善。

2、科举制作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出现的原因: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与高效;

2、谏议制度出现的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3、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

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解决:①汉高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巩固政权:郡国并行)

②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平息叛乱:重要大臣贾谊、《削藩策》的晁错)

③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解决王国问题)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利不断膨胀。

①安史之乱;②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宋朝:(北宋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上)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②(政治上)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经济上)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

3、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③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④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四、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

①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②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③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2、内阁的演变:

①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②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影响:①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②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③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

4、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考点概述】: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2.政治特点: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朝

1.商朝的建立: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利。

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充满神权色彩: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封邦建国:

(一)周族的兴起:周族是以农耕著称的古老部族,起初生活在关中地区,于商朝后期兴起。

(二)西周的建立与稳定: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西周的政局稳定下来。

(三)西周的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统治制度。

2.内容:

(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地区被称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2)王畿以外的地区,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进行治理。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②功臣、姻亲封国的待遇与亲族类似。

③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

④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①周王把土地人民封授给诸侯,建立诸侯国。

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重要官职的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

③有的国君还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关系。

④各封国必须对周王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

⑤定期觐见和交纳各种贡赋,包括当地特产、人口等,还要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4.影响:

①在分封中,周的亲族、姻亲的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的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3.内容: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4.作用与影响:

①大宗与小宗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二)礼乐制度: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重点突破】:

1.西周新建封国与商代的附属国有何不同?

①商代的附属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

②商代的附属国居于边地;西周主要的新兴封国地处要冲,与保持原有状态的血缘方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③商代附属国的统治者是商族以外的部族首领;西周新兴封国的统治者主要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姻亲等,与王室有着密切的联系。

2.简述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内容和作用?

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①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战略要地;物资,人口等;

③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同时分封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

作用: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简述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宗法制发挥了什么作用?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

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4.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①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

②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

③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

④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5、简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牢固的血缘关系;②浓厚的专制色彩;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旧有统治秩序的破坏:

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2.春秋大国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战国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①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

②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③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

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1.秦朝政权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最高权力的归属:

(1)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高无上。秦王嬴政称“皇帝”,并将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3.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

(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

①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废分封,置郡县:

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

(1)郡县制的推行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郡县制的内容: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①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②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人口较少的县设置县长)、县丞和县尉;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

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

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4.秦朝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点突破】: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纵览于一人之手,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

④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秦朝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还制定了秦法。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3.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