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登第报家人》 董德元
01
在古代有多少人究其一生都在读书中度过,古人读书的目的和现在不同,现在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增长知识,但是古代的读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官,考取功名也成了快速成功的捷径,也让寒门学子们有途径翻身。
虽然科举考试时寒门学子们成功的捷径,但是古代的交通不发达,进京赶考的路途又遥远,这些寒门学子们真的有足够的路费支撑他们到京城考试吗?其实了解真正的古代科举之后,我们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02
各个朝代的科举制度是不一样的,甚至等级划分也不同。科举制度完善之后,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叫进京赶考,只有通过乡试的人才有资格。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比较完善,因为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通过层层选拔,而不是一堆读书人全部堆到京城参加殿试。
只有举人才有资格上京城赶考,要想成为举人有多难,至少要通过乡试,能通过这一级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都倒在了秀才那一关。而且既然已经是举人了,基本上不用担心做官问题,考得上有机会做大官,考不上也可以去混一个教育干部。
03
朝廷也非常重视举人进京赶考,毕竟国家发展还是要靠这这些知识分子。针对不同的情况,国家会发放一定的补贴。比如说要是在广东等地区北京参加考试,朝廷会给到大约30两银子,别小瞧30两银子,一个县令一年的工资也才一百两银子。所以单单靠着这部分路费补贴,这些举人在路上都可以过上不错的日子。
除了朝廷的补贴之外,当地的乡绅多少也会意思意思,因为举人只要参加了殿试,就不会存在被刷下来的可能,只是会有一个排名,基本上都可以在京城做个官。当地乡绅肯定会提前来巴结,听说当地的有人中了举,早早的带着银子在门口毕恭毕敬地站着了。
04
除了这些朝廷和乡绅们的表示之外,他们还有一部分灰色收入,比如说让举人们带一些违禁品。为什么找举人带呢?因为举人一路上都是有特权的,他们的马车是朝廷发的,马车上会有标记,一路上都是不会有人专门拦住举人的马车检查,就可以顺利的将平时不能带的东西顺利带到京城了,带到之后委托人会给一笔丰厚的报酬。
在古代根本不用担心进京赶考的人没有盘缠,他们这一路上朝廷开绿灯,有人送钱,而且还不用担心殿试被刷下来,考完了就能够在京城安排工作,所以像范进这种心理素质不好的,中了举能直接乐疯了。不过中举实在是太难了,甚至比我们考清华北大难多了。有的人究其一生,都还只能博得一个秀才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