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记人的文言文啊
《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译文: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2. 《不记人过》文言文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字。
①不喜计人过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④同列犹不能平
⑤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日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人皆服其量。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
1.答案:①过失②经过③这④还,仍⑤古义:听;今义:嗅。
①“过”的解释可以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解释为“过失、错误”。②参照①的解析。③“是”在这古汉语中大多不作判断动词讲,而作指示代词,应解释为(……隐藏……)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假装 (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翻译: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朝中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我不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随便找的
3. 不记人过文言文翻译,要用白话文翻译,不是教科书版翻译
不记人过(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
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毋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服其量。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译文)宰相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他出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同朝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当上副宰相?”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
吕蒙正同在朝廷做官的臣子听见这件事非常愤怒,下令寻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的行为),不让(那位同事)查问。下朝以后,他的同事们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
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4.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带译文
【原文】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使……倾倒)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赠与)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jǐng 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Jīng)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
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ǒu)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
’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译文】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
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
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
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
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有个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
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
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不能回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刚刚丧夫,最初指卓文君丈夫去世不久),好音。故相如缪(miù假装) 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
曰:长卿第(只要)俱(一同)如(到)临邛,从昆弟..(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假犹足为生,何到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lú酒肆),相如自著犊鼻裈(kūn,围裙)与保庸(佣人)杂作(一起工作 ),涤器于市中。
卓文孙闻而耻之,为杜门(闭门)不出。昆弟诸公更(gēng)请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
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相如字),长卿故(本来)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县令的客人),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赏析】文君当垆:这个典故流传甚广,人们常以此比喻美女卖酒,或表现饮酒和爱情,同时也常用来描写蜀地风情。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陆游《寺楼月夜醉中戏作》:“此酒定从何处得,判知不是文君垆。” 【注释】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 卓文君:西汉临邛(qióng)人,卓王孙(当时的京城豪富)的女儿 著:穿 犊鼻裈(kūn):上面像牛鼻、长不过膝的短围裙。
涤(dí)器:洗酒器。涤:洗 当垆(lú):守在垆边。
当:对着。垆:摆放酒瓮的土台子。
【翻译】这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很喜欢音乐,所以相如佯装与县令相互敬重,而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仪表堂堂,文静典雅,甚为大方。
待到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特别喜欢他,又怕他不了解自己的心情。宴会完毕,相如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
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进家所见,空无一物,只有四面墙壁立在那里。
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儿极不成材,我不忍心伤害她,但也不分给她一个钱。”有的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文君感到不快。
5. 《吕蒙正不记人过》文言文译文
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译文: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
单字解释:
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朝士:中央官员; 同列:同事;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假装 ;闻:听见 ; 令诘其官位姓名,令:让 ;诘:询问;
悔不穷问,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蒙正遂止之,遂:迅速 ;止:制止;
一知其姓名。一:一旦 ; 时人皆服其量,时:当时;皆:都;量:肚量;
6. 描写人物的文言文(含译文)
1.司马光好学
《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2.
7. 找几篇人物文言文传记 要有详细翻译和字词解释
1.张衡传 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不慌不忙,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
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
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
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
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
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
8.
创造性练习上答案:佯:装作 穷:穷尽
启示:主旨:常言道:小人肚里急似火,宰相肚里能撑船。吕蒙正“不记人过”,淡然处之的宽广心胸,令人敬佩。描写了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是对宽容和忍让美德的很好诠释。作者通过吕蒙正不计前嫌,没有问拿位官吏的姓名的故事,告诉我们吕蒙正的这种宽容和忍让所体现出的良好品格。
翻译: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同事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9. 文言文《礼记》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⑥,女有归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⑨。是故谋闭而不兴⑩,盗窃乱贼而不作⑾,故外户⑿而不闭⒀,是谓大同⒁。
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 *** 。与,通“举”。
③〔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④〔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
⑦〔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⑧〔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⑩〔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外户〕泛指大门。
⒀〔闭〕关闭大门。
⒁〔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会准则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德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终其天年,中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独自享用;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及时选为满意答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