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古诗词赏析练习题-生活百科-满米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七下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时间:2024-12-23 16:29:52
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练习

 一,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施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空。诗歌首颔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颈联开始融入作者主观感受,把客观景致与诗人的禅思理趣合在一起写,山光使鸟性欢愉,潭影使人心空寂。“空”字有力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心中的杂念、浮躁消失殆尽的美妙境界。)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3,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表现诗人在寂静幽深的寺院中找到了内心的“静境”,意境深长,发人深思。)

 二,阅读杜甫诗《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颔联写登楼所见,突出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坼”“浮”两字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了吴楚两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诗句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的浩瀚无边。)

 三、阅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与《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给画线字注音。

 蜡(  )象  分(  )外  妖娆(  )  今朝(  )

 (làfènráozhāo)

2.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描写了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等  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壮志)

3.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二)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1.“卜算子”是_________名,“咏梅”是词的_________。词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词牌题目小序)

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但立意却和陆游的原词相反。)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B(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四,比较阅读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

 读陆游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雪送春归,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一任群芳妒。

 待到灿花烂漫时,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只有香如故。

1.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咏梅的?梅花有何特点?

 (第一首毛泽东的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联系生活常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犹有花枝俏”,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第二首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也把梅“严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尽现读者眼前。根据两首词的描写,可知梅花有众多特点:1.不畏严寒;2.不与群芳争春;3.虽零落成泥和尘,也要保留原有香气等高尚品格。)

2.根据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两位词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第一首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国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二首词的作者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词人,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他一贯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

 (第一则材料介绍了本词的写作背景,三年自然灾害,反华势力如同大自然中的“风雪”与“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梅花依然“俏”,体现出当时的新中国没有被困难吓倒,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则材料介绍作者陆游的生活和思想状况。陆游笔下的梅花寂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凄凉、饱受摧残(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里的梅花,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但它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从侧面讽刺了群芳。这里把写物与写人交织在一起,表现出陆游性情孤高,决不与争功邀宠、阿谈奉承之徒为伍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谗言、坚贞不屈的诤诤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阅读《木兰诗》回答问题。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1.ACBA2.A3.C4.B5.B6.C7.A)

 六,阅读《观刈表》回答问题。

 观刈表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请再写出两句白居易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⑴小麦覆陇黄()

 ⑵妇姑荷箪食 ()

 ⑶右手秉遗穗 ()

 ⑷左臂悬敝筐 ()

 ⑸吏禄三百石 ()

 ⑹岁晏有余粮 ()

3、翻译下列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

5、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借此揭示了什么?

6、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⑴同“垄”,指麦地⑵担⑶用手握着⑷破旧⑸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⑹晚

3,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拷。

4,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忍着,可见处境十分艰难。

5,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

6,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阅读辛弃疾《破阵子》做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王维诗《使至塞上》做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3.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A2.略3.B)

 九,阅读《黄鹤楼》做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汉阳城里树木葱郁和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登楼时的思乡之情)

2。“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有。“日暮”之时间所见“烟波江上”之景致,优美而迷蒙,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不禁归思难禁)

 十,阅读《归园田居》做题。

 归园田(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选出表述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

3,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

4,赏析“带月荷锄归”一句(结合本诗说说陶诗的风格)

{1、C;2、归隐之心愿(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3、厌恶官场、喜爱田园(颇为无数仕途不顺的文人欣赏);4、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小诗写“蝉”性情高洁,清音远扬的句子: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2.全诗通过清高尊贵的蝉的形象表达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只有地位高而又品格也高的人,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如果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孤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孤雁》不仅写孤雁,还把离乱漂泊中失群者的心情也写进去,这两句是: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2.“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联系〈〈杜诗言志〉〉一书中所说:“此时庸庸碌碌之人,谁知杰士心中之事,彼纷纷鸣噪者,不过野鸦之类耳,有何意绪耶”分别说明“孤雁”“野鸦”各代表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1)野鸦:象征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2)孤雁:诗人自比

 (3)作者的心情:乱世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鹧鸪》 (唐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1.诗歌以人之哀情写鸟之哀啼的句子: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2.颔联写“雨昏”“花落”用意如何?

 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了一种魂销肠断的气氛。

3.全诗除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均咏其声,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这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

 全诗借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来表达游子的乡愁旅思。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推荐
© 2024 满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