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国际音标IPA
国际音标表是由法国语言学家Paul Passy和英国语音学家 Daniel Jones创立的符号系统,旨在为全球所有语言注音。学习这套系统前,首先需理解“音”。
音是指语音,包含发音(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和语义(承载语言意义)两方面。从发音角度看,舌头与唇、齿、齿龈、软硬腭等发音器官形成阻碍产生响、亮、饱满的音,它们构成音节结构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元音由人声构成,可单独形成音节或作为音节核心,而辅音则常辅助元音构成音节。国际音标表将辅音按气流发音分为上下两表,英语辅音属肺部气流辅音,位于上表。
元音下方的超音段符号用于描述音的响度、音高、音长等韵律特征。响度强的元音可做音节基础,称为响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内部分受阻的辅音如/m//n//ŋ//l//w//j/,特别是/w//j/,因摩擦阻力小、音较响亮但不饱满而被称为半元音;/m//n//l/因发音响亮饱满可自成音节,被称作音节性辅音,用“ˌ”在符号下方标注。美音中还包括/r/,因其发音响亮饱满,可充当音节核心,这些具有元音语音特性的音与元音一起被称为响音。
音节划分是为了强调发音节奏感。单音节词(monosyllable)如kill;双音节词(disyllable)如killer;三音节词(trisyllable)如kilogram;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如kilometer。符号“ˌ”用来标注音节数量。
音与音之间因邻近关系影响发音,变化后的发音集合称为音位。为标注音位变体,语言语音学家使用附加符号,如water中/t/的音位变体,用[ɾ]或[ʔ]表示,分别对应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国际音标表的创立源于Otto Jespersen给Paul Passy的一封信,旨在制定一套广泛适用的音标系统。1886年,以Paul Passy为首的一群语言教师成立了国际语音学学会的前身,修订了符号系统,使其在不同语言间保持一致。
国际音标不仅标注元音、辅音及其音位变体,还包括音高、音长、音强、音节、语调等超音段成分。不送气清塞音在严式音标中通过国际音标扩展表中的“˭”符号标注,如Sky,Space,State中的/k˭/。系统地了解国际音标表后,复杂语音学概念变得清晰,有助于明确语音教学重点,推广普及知识。感谢语言语音学家的贡献,让后人学习语言语音有了道路。教研虽不易,但其价值无可估量,国际音标多次修订和改版,正是学无止境的证明。